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

9/26~9/30

1.復健書(14章)校稿:完成。待老師審核摘要後,做一點細部修改,此章便完工。

2.復健書(24章)校稿:完成。待老師審核和加入新的內容後,做部分修改,此章便完工。

3. 薛書(3個章節)校稿:已完成兩章。剩下Rood那章,除修改文句外,專有名詞翻譯需全部統一,此為大工程,於下週二前完成。

4.雜項:大部分已完成,下週一需幫護理師印講義並準備血壓計。


又開始忙碌了,處理文書真的也蠻累的,耗費腦力+眼力阿.......

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

薛書校稿

共三份檔案。
將老師已經查出的專有名詞翻譯對照老師書本的內容,以其他顏色修改。


預計週五前完成。

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

9/19~9/23

1.上課講義之印製準備:全部完工

2.兩本書的校稿:完工。下週加入新的內容,並重新編排文獻編號,預計週三前完成。

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

校稿

1. 薛老師的書

2. 復健部的書

看是否有文句不通順,或是難以理解的情況,以註解方式呈現。
希望週三前可完成。
大概有六萬多字吧..........

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

Likert評估完成

大約花了6週的時間,可算是如期完成。

這份評估做下來,其實並不累人,很乏味倒是真的....
不過,看到自己完成的數據,真的頗有成就感的。

做完以後呢,有一些小小的心得.....

評估的項目有三個:上肢動作,下肢動作,移動能力。
雖然我不知道怎麼將那些數據變成圖表,
不過看那些數據大致上出現的頻率,
我覺得應該都有倒U型曲線,而前兩者應該會更接近常態分布。
至於移動能力,我則覺得沒有那麼像常態分布(感覺是偏右方的倒U型曲線)。

以下是我推測的原因 :

1."移動"和神經的恢復相關性。
上下肢動作本身,雖然OT治療多少有效,但最重要的其實是神經恢復,
而這個則是受個案本身條件影響,所以個案間恢復表現不同。
     >>而我自己認為,個案本身條件本來就該是常態分布了,
          所以最後上下肢動作進步幅度也會呈現常態分布。

但移動能力似乎就不是這樣,從數據上可以發現,
上下肢動作似乎和移動能力相關性不高(前者高不一定後者高,反之亦然。),
所以我假設移動和神經恢復相關性不高,
那沒有呈現常態分布就不意外了。



2.中風個案特性
我在判定分數時,其實是以個案執行品質以及可以做到的項目數量去評分。
而其實大部分個案,最後都可以進展到行走及上下樓梯.....
我想這部份,可能是因為中風個案本身,還有健側可使用。
若健側代償良好,其實患側就算動作不大,只需有輔助作用,以上這些活動還是可以執行。
但發病時,可能患側很弱,或是還不知道代償方法,以至於一開始在移動項目表現不佳,
而在治療和練習後,自然能做的項目就增加許多,所以進步幅度很大。

 3.移動"項目本身(包含翻身,坐起,行走,上下樓梯)
其實這些項目可以說都是生活必需的....也就是說,
不管是以OT強調的獨立性或是家屬關心的照顧方便性,
我覺得病人"學會"執行這幾個功能可以說都是必要的....
換句話說,我覺得項目本身並不難,
儘管大家一開始起始點(可以做到的程度)不同,
但大部分的個案最後都可以完成這幾個項目,
不過就只是差在執行品質或是協助多寡罷了。

1解釋沒有常態分布的原因,2.3則解釋曲線偏右方的原因
綜合以上,是我目前的看法。
還有很多瑕疵,像是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是倒U型曲線....
(或許還是有一些個別差異/常態的影響吧!!!)

不曉得為什麼,做完這份評估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看看數據如何...
不知道老師這份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討什麼呢??
是評估工具的信效度還是什麼嗎?


我以前就還蠻喜歡數學的,雖然只是隨便想想,
不過,覺得這樣子做推論很有趣~~~

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

9/5~9/9

1. CI評估:新的題目選項在本週測試中,未遇到什麼大問題,整體進行較舊版的順利。接下來就是期待之後的正式施測了。

2.Likert評估:進展為66個(還差14個),下週即可把此評估結果做個結束。

3.復健書的文獻處理:已於本週一完成,一份確定OK,還有一份待老師確認無誤後,應該會進行加入圖片的動作....。

4.上課講義準備:皆已影印完成。

5.實習報到帳號:下週再聯絡李小姐,追進度。


中秋佳節快樂^______________^
希望會是好天氣!!!

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

likert評估小記(資料不足部分)- 2011.9.7 更新

將影片資料不足的地方做紀錄!!作為後續資料分析或是結果討論中的參考。

看到目前為止,影片資料不足的地方大致有以下:

1. 影片限制

包刮以下項目:

A.影片缺失

前/後測有的動作,後/前測的影片缺失,無法做前後比較。
較難的動作,前後測的影片都缺失。(當個案簡單動作執行的很好時,其實執行難的動作較可以看出其進步情形。)

B. 旁觀者角度

在移動性此向度,包刮翻身,起身等,影片中的治療師給予多少協助,只有他本人最清楚,
而透過影片,其實是不容易去估計其給的協助程度的,此部份會造些微誤差。
(只有極少數的影片有註記是minimal assistance)



2.評估嚴謹度

包刮以下幾個項目:

A. 是否針對活動難易度分級

有些治療師會嘗試分級活動,如爬樓梯:不要扶或是一腳一階等。如此可看到個案最大潛能,否則將低估結果。

B. 是否減少代償動作

在stage較低的個案中,在做聳肩和上抬大腿等動作中,容易會有身體的代償動作出現,
有些治療師會有key point control減少代償動作,有的則無。
這會影響個案動作表現....,可能會高估或低估結果。

C. 是否適切地給予指導語,physical guidance

有的治療師就只是下指令,並不要求個案的動作表現品質(比如說:鼓勵個案腳抬的更高,或是腳應該延著床面,....等),有的甚至沒有要個案將完整動作做完(如:翻身只翻了45度就說可以,而無法看到後續動作表現,或無法確定個案是否可完成),此會低估結果。

在stage1~2(flaccid到一點張力出現)的個案中,若只是單純下指導語,光看影片,其實看不出個案的動作,我認為治療師應該試著去palpate一下肌肉是否收縮/張力是否上升 ,或是嘗試要個案hold住在一個動作。
(評估到現在,有出現一個case前測行走時,患腳要看護幫忙踢;後測,則可靠很些微的hip flexion以 circumductory gait行走。但在下肢評估中,影片無法呈現個案的進步.....)

3.個案因素(出現頻率和影響程度皆不高)

A. 個案當天情況

   這個出現頻率並不高,但有個案是前測時感覺認知很清楚,可遵從指導語;但後測時,感覺整個人認知不穩定,表現較不理想。

B. 個案的動機

   有的個案容易自暴自棄,需治療師不斷鼓勵,方可執行活動....不過他們盡力的程度是可議的。






(之後會陸續補上!!)

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

8/29~9/2

Likert評估:進展至52個,繼續加油!!


CI評估:和宇佑及映汝討論多次,題目量尺詞已做全面修改,下週一實際應用新題目。


復健書之文獻調整:(難度比想像中高,故進度稍慢...)本週完成約70%,已交出一份,下週二前可完成另一份。整理資料時需更加小心,因為有多筆,錯了可是要花更多工夫補救阿~~~